时间:2018-1-21 12:41:41阅读量:
刘峰律师:朋友圈里的哲学对话
阅读之际,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感想,引来了湖北仙桃一位朋友的对话,觉得挺好。由于工作原因,也因为身体原因,好久没有更新个人的公号了,想了想,截图发布,算是对久别公众号的一个弥补。同时,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读者们的更多思考。另外,也预告一下接下来将继续公号个人文章发布之旅。
《判断力批判》难读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而且我一直感觉是最难读的一本。虽然它只是人类心智的一个基地,而非领地。没有“立法权”。
人类的判断力分为两种: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前者获得知识和具体应用,而后者是从思辨走向实践,从知识走向道德,即审美。人类的审美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反思的判断力。
而所谓的反思性的判断力,与规定性的判断力刚好相反,即从特殊中走向普遍。从具体个别现象走向人类存在原理。存在原理不是别的,正是道德。所以,审美,是从人类具体存在“感受”普遍道德原理这么样一个性质。而美,也就是道德的象征。
何谓道德?这又回到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不是别的,就是实践的必然性。或者说,意志的规律。所以,看一样东西美不美,就是感受它蕴含着怎样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力量。
三大批判挖掘出来的人类心智的三块内容——知、情、意(《纯粹理性批判》——知识;《判断力批判》——情感;《实践理性批判》——意志),或者说真、美、善,研读了很多年,想了很多年,发现对康德只能臣服和敬畏,无法超越。康德以后的哲学,实在是没什么价值。
在伪知识、伪美、伪道德弥漫每一个角落的中国社会,康德,其实尤为散发着神圣的光芒。而他散发的任何一道光芒,都足以普照着我们的万丈红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