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27 16:19:01阅读量:
刘峰律师:古典名著《红楼梦》咿咿呀呀到底在说什么?
这篇文章的标题,来自一个朋友和我的一次聊天。谈话中她提到古典名著《红楼梦》,她说:“《红楼梦》我看不下去,咿咿呀呀的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我听到后禁不住“啊”了一声,对她说,这么著名的文学作品,怎么是咿咿呀呀了?
她主要嫌弃《红楼梦》的啰嗦、琐碎,并且不知道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也就是说,她不懂这本著作。
那么,《红楼梦》咿咿呀呀到底在说什么?
略懂点皮毛的人,可能会从一些教科书里看到对该书的思想评价,认为曹雪芹是在揭露批判没落的封建社会。这倒也没错,但整部《红楼梦》的意图远不在此。或者说,曹雪芹真正的意图并不在此。
封建制度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男尊女卑,官网紧密,所以曹雪芹一开始便设置了顽石“贾宝玉”,让他出场在其中闹一闹。作为贾母眼中的心肝宝贝,贾政眼里的废物草包的贾宝玉,因为身份,与生俱来便有着非同寻常的高贵,但是贾宝玉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又与自身的高贵身份格格不入。尤其在同曹雪芹设置分别代表不同价值理念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相互纠缠在一起,于是,一幕幕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在读者眼前接连不断。
闹完了,就是结局。贾家凋落,而贾宝玉跟着一僧一道,消失了。
社会性的揭示和批判,对曹雪芹而言,是附带的;但人性的探究和揭示,才是曹雪芹最重要的目的所在。整部《红楼梦》的性质,则是在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曹雪芹是把触角深入到了存在与虚无这一根本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去。也就是说,《红楼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哲学意义。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书里对《红楼梦》评价道:
“它为天地人生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又残酷的悖论,最后都归之于具有哲思的巨大诗情。虽然达到了如此高度,但它的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竟能把一切不同水准、不同感悟的读者深深吸引。这又是世界上寥寥几部千古杰作的共同特性,但它又中国得不能再中国。
于是,一部《红楼梦》,慰抚了五百年的(文化和精神)荒凉。”
最能体现《红楼梦》这本书的主旨的,就是那首出自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还有一句话,一样最能体现《红楼梦》的主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好好了了,了了好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翻来覆去,难怪不懂这一背后形而上学含义的朋友会觉得“啰嗦”。
红楼梦,其实把儒家、道家、佛家,挨个审视了遍。最后曹雪芹得出的人存在的终极性质:虚无。因此,曹雪芹真正的目光所在,不是什么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而是文化。他把到他为止占据根本地位的儒、道、佛三家,放在一起,通过文学性手法全部审视了。他要探究的是:人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或者说,存在。曹雪芹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常想,如果那时候像现在,中西很容易便可联通,曹雪芹读过了康德,又会怎样。而如果两百年后像萨特这样的哲学家提出《存在与虚无》这样的命题直接通过标题醒目,他们又会不会成为至交。甚至曹雪芹也许会放弃文学,直截了当地直奔哲学。
像《红楼梦》所涉及的这些终极命题和我刚刚写作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绝对性和确定性相关命题一脉相承。
人心是一面镜子。《红楼梦》提到的风月宝鉴,正是一面照尽人心的大镜子。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面镜子照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种要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成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相反,总是看见把人心当成平静的湖水,如同明镜,一切涟漪和波澜,一切欲求和冲动都不是“本心”,都是对本心的干扰和遮蔽。真正的本心则是“虚静”、“无事”、“空”。这样一种“人之镜”,不但没有激发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反而成了使人放弃一切,退入无所欲求的永恒虚无之境的“宝鉴”。
所以,贾宝玉无心功名,只顾风月。而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这大抵已直抵曹雪芹作为一个男人心中对“存在的意义”摆脱虚无的归宿。为女人生,为女人死,哪怕为女人纠纠缠缠绵绵密密一辈子。都道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那女人呢?为男人哭,为男人笑,为男人上吊、抹脖子,外加陪男人睡觉?
这些就是男人和女人存在的终极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的“人之镜”不是用来照出活生生的人的,而是用来照出世界的空虚和人心的空虚,照出世界与人心的一抹平的清静和虚静,总之是照出人的“不存在”的。《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说那风月宝鉴乃“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只是千万不能照正面,只能照背面。贾瑞为治自己的相思病,拿宝鉴反面一照,照出一个骷髅,吓了一跳;正面一照,照出他日思夜想的凤姐,于是忘了跛足道人的告诫,不断地照正面,终于丢了性命。
设想一下,假如贾瑞听了道人的话,继续克制自己去照镜子的反面,则相思病无疑是可以治好的;然而这样活着也只是一具骷髅,因为他在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的不存在,看见自己只是一个活死人。难怪当贾瑞的家人怪罪于镜子,要架火来烧时,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整部《红楼梦》所讲的无非是:活着是假,死了是真,人是假,非人是真,存在是假,不存在(虚无)是真。贾宝玉只是“假宝玉”,只有重新变回一块无情无欲无烦恼的“石头”,才是“返璞归真”——所以又叫《石头记》。
中国传统的“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是非人、非意识;中国传统的“超脱”“淡泊”,就是明白自己反正逃不掉非人的命运和虚无的结局;中国传统的“自由”,就是取消自由意志之后的一身轻松、无所谓和玩世不恭;中国传统的“独立人格”,就是自觉地扼杀自己的个性、使之抹平在“自然”(泛)“道德”“天理”的平静水面之下,就是坚持自己的无人格。作为个人,传统中国人是完全绝望的。中国传统没有个人,只有整体。个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的工具。因此中国人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可以有灵魂。否则,注定是悲剧。
一部《红楼梦》实际上,是抽了儒道佛三家的筋。曹雪芹是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虚无感中和无穷无尽的悲怆中写下这部著作的。
所以,读《红楼梦》会给你带来不是一般的苍凉感和凄凉感。也才证明,你开始上了读懂之路了。
《红楼梦》之后,中国文学能达到曹雪芹这一高度的,也就是一百多年后五四运动时期的鲁迅。
作者:刘峰,广东未央律师事务所律师
2018年5月27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