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logo

刘峰律师:18613049494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律师文章 >> 正文

刘峰律师:文学的下一个路标—兼评莫言《蛙》

时间:2014-4-26 7:53:50阅读量:

刘峰律师:文学的下一个路标—兼评莫言《蛙》

1

昨夜通宵读完了《蛙》,又顺便把莫言的诺贝尔感言找出来读了读。读完天已大亮,房外依然还是雷声轰鸣,暴雨狂泻。这场暴雨下了几天了。

我没怎么写过文学评论,曾经梦想把世界上所有称的上文学的东西读一遍,然后一一评论,但事难如人愿。家里的几千本书,买回来一大半还是透新的。最近又忙着研读政治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已经读了两遍了,但那本我喜爱的《沈从文文集》,放在枕边大半年了,也还没翻过多少。还有前年的时候便想着手创作几本小说,但也因业务一再搁置---多半只是梦。

其实我是没做过什么文学梦的。相比做一个文学家,我更倾心于做一个声名远播的大律师。凡是称得上文学的东西,都是要让生命蒸腾的。客观来讲,我是一个没有资格蒸腾生命的人---我一直被某种使命挟制着,但不是属于文学的。

但文学评论还是可以写写的。至少在读了《蛙》之后。

在《蛙》之前,莫言的书我一本没有读过。我对当代文学界偏见颇深。前几年在书店随手翻过韩寒郭敬明之类的书,没翻几页,便不愿再碰。网络上诸如历史、都市、玄幻之类的东西我更是没有任何兴趣。去年年底,我发誓一定要在书店选几本像样的当代文学书籍。翻遍书店没找到,最后买了两本---高光的《孔子》和《司马迁》,读后发现也是写得一塌糊涂。总之,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肤浅和喧嚣都汇聚在了现在,文学到当代,已经死了。死于作者,也死于读者。这是一个大是大非混乱甚至颠倒的年代,好的东西不知道哪里去了,而那些风头甚旺的,都是不堪入目的玩意---哪里还有什么作家,哪里还有什么文学?

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学竟然还出了一个诺贝尔奖,所以,我又是不能不读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好奇。

2

我对《蛙》没有过高的评价,但能写成这样,也还算不错了。至少在文学的层面上,《蛙》算是大作。莫言是朴实的。是朴实塑造了他,也成就了他。他用朴实吟起生命赞歌。这被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些评委们捕捉到了。

《蛙》取材于中国农村的早期计划生育政策---连我都历历在目。我还记得小时候,弟弟生出来了,属于老三,大队书记三天两头趁着夜幕来临到我家晃悠,父亲则牵着我家那头黄牛,也是家里几乎唯一值钱的财产在漆黑的夜里东躲西藏。但没书中写的那么惨,牛没能被牵去,应该是罚了几千块钱,事情也就过去了。隔壁家的房子因为超生是被揭了一些瓦的。但没过几年,类似上房揭瓦,进屋扒粮的事也就越发少见了。莫言显然是在书中做了文学夸张。不过,强制引产、结扎,在那个时候,确实很普遍。有的,都已经差不多要临盆了,像书中写的那样,只不过不至于屡屡弄出人命。

反思和批判计划生育制度并不是《蛙》之本意所在,这只是引子,莫言把灵魂的目光投向了生命。投向了生命的什么?是出生的伟大和断生的罪恶吗?还是生的希冀和灭的绝望?或者是生命的善和恶?又或者其他什么?名言从来没有明说什么。他也无法明说吧。这就是文学。一切的问题都起于对生命的感触,而一切问题的答案又都在生命之中。用莫言在诺贝尔文学院的获奖感言中的话说,他只是讲故事的人。

但是他讲到点子上去了。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计划生育政策的对与错,莫言是不置可否的。姑姑到底是女神是恶魔,也是说不清的。那些不惜以生命保护胎儿的高密东北村的村民们,是愚昧的还是伟大的,更是说不清楚。但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说不清中,人生在上演,生活在继续,而生命在蒸腾。这里有着某种神秘性。余秋雨在《艺术创作论》中提到,据葛赛尔记载,有一次罗丹谈到了永恒的理性和无限的神秘的关系,随口背诵了雨果的一段诗:

我们从来只见事物的一面

而另一面沉浸在可怕的神秘的黑夜里

人类受到的是果而不知什么是因

所见的一切是短促,徒劳和疾逝

罗丹补充说,所有的大师都是这样前进着,直闯只知其果而不知其因的“神秘禁地”。用余秋雨的话说,这种直闯其实是一种拔擢,无限对于有限的拔擢,永恒对于即时的拔擢,哲理对于庸常的拔擢。闯下去,就涉及到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微妙关系,就像《蛙》中的那些人物,非理性常常受制于理性,而理性常常又产生非理性。知道生命是美好的,所以要生;但为了生,常常又面临死。

这块“朦胧的地带”和“神秘禁地”,正是文学的天地。而直闯它们,便是面临一种拔擢,便是走向一种创造。

莫言看到了这块领地。

没有生命感悟力的人是不会有文学内涵的,而没有文学内涵,也是看不懂《蛙》的。

当然,文学也不应该被完全看懂。这正是文学的本性。所以,相较中国读者而言,外国读者读《蛙》会更加震撼。如果诺贝尔奖设在中国,莫言十有八九拿不上这个奖。

计生制度中国独有。外国人即便有的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但因为缺乏理性准备,缺少为这一制度辩护的心理,所以对《蛙》中描绘的那些强制引产甚至导致母子双双死亡,对姑姑面对生命的悲与痛那种超然的冷酷,甚至六亲不认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感受反馈。这是什么样的国度啊,对生命如此漠视!这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啊,对生命如此残忍!她自己也是个女人。简直就是恶魔!可以想象,那些外国读者,是在极端强烈和复杂的感受下读《蛙》的。

于是,这一下子把莫言和诺贝尔奖拉近了。

3

有些作品即便没获诺内尔奖,也不见得就是很差的作品。诺贝尔奖设置了很多年至今,也有一些人比较怀疑它的含金量,但我认为它依然还是能够在很高的正确标准上检验一个作品的。把奖颁给《蛙》,看不出明显的张冠李戴,任性随意。

《蛙》的语言平实朴素。也简单看过几篇所谓的“蛙评”,又什么塑造典型的概括力,出神入化的表现力,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什么魔幻现实主义,都在胡扯八道。《蛙》只是一个故事,讲故事的人朴实无华。但直抵本真。形式上如书信、戏剧形式,莫言是有过考虑和选择的,但莫言没有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做任何雕饰。就像他在获奖感言里说的那样,用他自己的方式,他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莫言出身山东农村,这种方式对他来说最为本真。

至少,他自己是如此领略到的。

当代文学的喧嚣浮华,过于走向逢迎的卖弄,过于走向精致的雕饰,早就该扔弃了。而文学的下一个路标,也就在这种扔弃之中。

莫言还写了一本《丰乳肥臀》,据他在获奖感言中说这是一本写给他母亲的书。莫言的母亲早已离世。莫言也说一直以来这悲痛是巨大的。这本书我还没看。但写给母亲的书,必然是最属于写给生命的书。母亲已化作尘土回归自然,那么,这更是写给大地的书,写给自然的书。

培根说,艺术就是人与自然相乘。而母亲离世,生命与自然相融。《丰乳肥臀》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的。

我的母亲也离世了,刚刚离世两三个月。过几天就是清明节,而我明晨就要乘上高铁,去遥远的安徽老家看她。因为我想跟她说话。我怕她在地下独自呆了这么久,会感到寂寞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我会想跟她说些什么。

但有一件事我一定会告诉她,三年的时候,我会给她立上一块碑,给她写一段碑文。另外,我也一定会为她写一本书的,也是小说。她苦难的一生画作的生命句号一直在我心中蒸腾,足够描绘的了。

广州轰轰隆隆下了几天暴雨,也不知道家乡怎么样,母亲的坟前会不会积水了。



更多相关内容阅读:




最新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