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22 12:37:45阅读量:
中纪委再出严令!公职人员对群众有这6种行为,将被严肃追责!
(本文系广东未央律师事务所刘峰律师法规解读类原创文章,本文为党风党纪及机关事业单位治理系列文章。)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被反复强调的执政理念,在2025年的反腐倡廉行动中有了更锋利的制度利刃。中纪委最新发布的《关于严禁公职人员侵害群利益的六条规定》,将“办事刁难”“吃拿卡要”等群众深恶痛绝的行为纳入纪律红线,明确触碰者轻则党纪处分,重则开除公职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场针对基层“微腐败”的雷霆行动,释放出“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服务回归本心”的强烈信号。
一、乱摊派乱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的“吸血虫”
红线规定:严禁超标准筹资筹劳、违规收费,尤其在乡村振兴领域严查“面子工程”摊派。
典型案例:湖南新化县圳上镇政府将医保参保与民政救助、宅基地审批挂钩,迫使群众“被参保”,引发舆情后被全省通报。
法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二条明确,此类行为将视情节给予警告至开除党籍处分,乡村振兴领域从重处理。
深层危害:基层干部为完成考核指标,将行政成本转嫁给弱势群体,导致本应惠及民生的政策异化为“权力创收”。
二、克扣拖欠财物:攥在百姓手心的“救命钱”也敢动
红线规定:扶贫款、补偿金、劳务费等必须按时足额发放,严禁截留挪用。
触目惊心的事实:长春市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党总支书记崔国文,连续三年扣留村民生产者补贴抵顶费用,直接导致农户春耕资金链断裂。
制度堵漏:多地推行“阳光财务”平台,要求涉农资金发放全程留痕,群众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进度,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
三、办事刁难吃拿卡要:权力变现的“潜规则”终结者
典型场景:某户籍民警因个人情绪刁难群众,要求反复补充材料,最终因群众网络曝光被处分。
数据警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查处“吃拿卡要”案件同比上升37%,其中窗口单位占比达62%,暴露出“小岗位大权力”的监管漏洞。
治理创新:浙江推行“好差评”系统,群众扫码即可对服务打分,差评率超5%的窗口单位负责人将被约谈。
四、懒政怠政不作为:群众急难愁盼的“中梗阻”
现实案例:某地群众房屋因暴雨受损申请补贴,相关部门推诿扯皮致其雨季再次受灾,最终3名责任人被党纪政务处分。
问责升级:多地建立“超期预警”机制,对民生事项办理设定“红黄牌”时限,超期未办结自动启动倒查程序。
五、态度恶劣简单粗暴:权力傲慢的“破窗效应”
舆情焦点:某街道干部对办事群众冷嘲热讽“政策不是给你这种人定的”,视频在网络发酵后,涉事干部被停职检查。
心理伤害:国家信访局统计显示,因公职人员态度问题引发的重复信访占比达21%,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六、优亲厚友显失公平:权力寻租的“家族化”腐败
案例解剖:张家界永定区社区干部侵吞医保资金5万余元,优先为亲友办理报销,导致困难群众无法就医。
监督利器:湖南推行“大数据+交叉核查”,比对低保、危改等数据异常波动,2025年已发现并纠正优亲厚友问题237起。
制度刚性:让纪律红线成为带电“高压线”
监督网络全覆盖:从“信访网电”四位一体举报平台,到村级廉情信息员制度,确保监督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
惩戒力度再升级: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倒查主管领导失察之责。
教育预防常态化:四川开展“假如我是办事群众”换位体验活动,江苏建立“基层干部亲属从业报备”制度,从源头防范利益冲突。
未央看点:用纪律的温度守护民心
中纪委的六条红线,既是悬在公职人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当“门难进”变成“码上办”、“吃拿卡要”转为“微笑服务”,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制度的刚性,更是执政为民的温度。这场刀刃向内的整治行动证明:唯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实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