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律师:坏人可以没有坏报,但还是让好人尽量有好报吧
时间:2023-5-22 17:32:08阅读量:
2023年5月18日 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岛
作为一名律师,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但对我,和委托人聊聊案件以外的事,是一种常态。可能是工作的时候,也可能是吃饭的时候,还可能是将睡和早起的时候。当然,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为聊这些而聊,往往都是委托人在向我询问案件的一些事宜,顺带聊起的。本来是聊案件,但案件的事聊完了,聊着聊着就会聊很多与案件无关的事。与案件无关,但与这个世界有关,与我有关,与他有关,甚至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关。就像很多人对我评价的那样,我是一个特别能聊的人。这个我认。就像今天早上一位上海的委托人,她是在上海一家银行作职员的本地姑娘,向我问问她丈夫走私案件的进展,很快案件的事聊完了,但她顺带告诉我昨天是她的生日。然后我们又聊起了生日。我在给她表达祝福后告诉她我多年来几乎不过生日,也不太在乎这些,她告诉我说她也是,但是她丈夫以前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至少都会为她买一份生日蛋糕。也就是说,她自己可以对自己的生日无所谓,但她丈夫并没有。我知道她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当事人很爱她,然后我也顺带地说了一句:这就是夫妻缘。她回我说是的。然后我就接着这个话题聊下去,对她说,有些缘,天定;有些缘,人定。她不敢确定,于是回我说,是的吧。于是我又接着发了两句歌词给她。“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并给她解释说,这就是人定。她回我说这是仓央嘉措的诗。没错,确实是仓央嘉措的《十诫诗》。这两句歌词不过是其中两诫,还有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最好不相对,便可不相会…….也有人说,其实仓央嘉措就只写过我发给她的这两句。我无心和她谈仓央嘉措。我想谈的是“缘”。我说,人定的就叫自由意志。我猜她应该不会懂我的这句话,但她还是客气地回我说,是的呢,这也叫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从她的这句话我就明白了她确实也没懂我的话。我回她说,恐怕不一定是利弊权衡,她于是问我:那是什么?我回她说,权衡利弊是一种功利考量,但有些东西是超功利的,比如信念。她似乎更不能理解了,赶忙对我说,我们说的是缘分,怎么扯到信念了,你跑题了。我回她说,没有,基于信念的考量,才是最深刻的缘分。她回我说:深奥了。虽然我知道她已经无法理解我的逻辑,但我还是坚持把我想说的话说了下去。我说,但一个社会只有利益考量,而没有基于信念的原则取舍,道德就虚无了。人,活着就没有资格叫人了,不过一种高级动物。说到这里,我的心一阵沉重,然后我又接着说,可以不让坏人坏报,但我们还是尽量让好人有好报吧。不然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活下去。而善的世界就是美的世界,有谁喜欢丑陋。她最后回了我一句话,说你的文字总能深刻剖析这个社会现状。因为我要赶着上班,便没有再聊下去。于是开车前往办公室,一路上,我的心都很沉重。没和她继续再聊下去,也不光是因为要上班了赶时间,就像她期间提到的怎么聊缘,聊着聊着聊到信念并认为跑题了一样,其实本来只是和她聊聊她的生日,却聊到了缘,聊到了信念,聊到了自由意志,聊到了功利和道德,聊到了好人坏人好报坏报,聊到了善和美,如果这么聊下去,我一定还会聊到佛教和康德哲学。而在前两天,我在广东汕头出差办案,还和当事人几位家属不断聊起这些话题。甚至聊了不少佛教和康德哲学的事。而聊地那么多,那么深,只不过是为了清清楚楚地看着这个世界,再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而且,其实即便再聊下去,聊到佛教和康德哲学,也一点都不为过。缘,不就是佛教贡献的概念吗?所谓缘起性空,不就是佛教贡献的哲理吗?在康德哲学里,缘,即因果。超出因果,便为超验,那是只有信念和信仰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即自由意志的世界。也就是佛教里所谓的自在的世界。所谓道德,就是超功利的存在。而人,正因为能通过自由意志通达彼岸,即能让自己成为道德主体,才摆脱了无穷无尽的种种因果桎梏,也才有了尊严,有了善和美。所以,如果真地又聊到了佛教和康德哲学,为过吗?而且最终这些还会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回到红尘和俗世,帮我们解决好人坏人好报坏报的这样的大问题,这就更加没有一点“为过”了。我在车里,一路上这样想着。而我心里想地最多的,默念最多的,就是那句“可以让坏人没有坏报,但还是尽量让好人有好报吧”。这是我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和那些所谓嫉恶如仇的人不一样,我向来不轻易嫉恶如仇。不但不轻易,而且常常会警惕。尤其做了那么多年的刑事辩护律师,看到了那么多触犯刑律所谓的犯罪和坏人,已经彻然犯罪和恶没有必然关系。包括尤其读了那么多年的康德哲学,以及常常会试图通过阅读领略的一些宗教教义,明白了,在现实的世界,此岸世界,绝无可能让坏人一定有坏报。而且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坏人。就像绝不可能好人一定有好报,而且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一样。这些绝对,只有在彼岸世界才有可能,而且必然。我们人无法完全置身于彼岸世界,只能通过心灵向往之,联通之,触摸之。而且对所谓坏人的绝对坏报,不但未必是对的,而且根本上也并不是好的。由此,我们也才懂得,为何佛教要向我们展示大慈大悲。甚至在基督教里,为何耶稣会背负着自己被世人伤害所用的十字架反倒为世人赎罪。佛教的大慈大悲中,我们看到了无边的宽容、宽恕精神,在基督教耶稣的赎罪形象里,我们看到了深刻的拯救精神。基督教甚至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正是基督教的原罪理论。也更明白为何西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会坚守“宁愿放过一万个罪人,也不愿冤枉一个无罪的人”这样的原则。说什么嫉恶如仇,你自己何曾是个完人。真正的嫉恶如仇,绝非嫉别人之恶,而是仇自己之恶。更何况你所嫉的恶,未必是客观真实的恶,而很可能是自己的无知和偏见。无知和偏见倒也罢了,你敢保证所谓嫉恶如仇的面目下,没有隐藏着你的冷酷、专横和残暴。而冷酷、专横和残暴,才是一种真正的恶。而不管是佛祖的大慈大悲,还是基督耶稣的背负十字架的代为赎罪,甚至包括“可以让坏人不坏报,但尽量让好人好报”,不都是一种人定之缘吗?只不过前者是那些宗教领袖在做,而后者是我们凡人可以去做的。前者视野无边无际,俯视众生,而后者只不过把眼光放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那就够了。人定的缘,用哲学家康德的话说,我们谁都是可以用自由意志开启因果链条的人,而这就是所谓的善念。它和任何利弊权衡都没有关系。它就是一个信念。善念,就是善缘。连善行都不需要,你便已经把这份缘带入人间。因为它,我们的独立人格便得以确认。而人正因为独立人格,才使活着产生了意义。才有资格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才能去遇到更好的自己。在哲学上,这就叫本体。超越功利,彰显本体。或,直面现实艰难,彰显人格本体。这是我在我那本《理性与艰难》里不断重复的话。也是我在向朋友们赠书时写过的最多次的赠语。
更多相关内容阅读: